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家乡-珠海 > 百姓生活 > 正文

透视珠海特区42年发展路径:为什么要坚持“产业第一”?

发布日期:2022/6/24 19:59:46 浏览:283

这是改革开放的“弄潮儿”珠海,在不惑之年遇到的“新考题”。这一次,珠海人给出的答案是“产业第一”。2021年12月,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把“产业第一”摆在全市工作总抓手的首位;在近日召开的产业发展大会上,发布“1 5 3”产业发展系列政策文件,明确到2025年工业总产值过万亿的新目标……“产业第一”的冲锋号一次次吹响,产业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位置,这在珠海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令人振奋,坚持‘产业第一’,珠海冲起来了。”这是企业界的感受。“破局起势的珠海,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齐心协力抓产业谋产业强产业,全面打好产业发展攻坚战,激荡出蓬勃的发展气象。”这是媒体的评价。面向未来,乘风破浪的珠海一次次修正前行的坐标,自特区成立以来,城市定位的几经变化,背后折射出这座城市紧跟时代步伐、一直在探寻最适合自身发展路径的苦心。今天,我们重新回顾这段凝聚着一代代珠海人发展智慧和愿景期待的城市发展史,尝试梳理珠海产业路径演变,从而更好地解答珠海为何在新时代锚定“产业第一”,凝心聚力抓产业、谋产业、强产业背后的初心。A起步聚焦旅游业搞活市场经济,开创多个全国第一齐秦、甄妮、苏芮、王杰、谭咏麟等耳熟能详的明星,其早期音乐磁带都是在这里生产发行。珠海经济特区成立伊始,可谓“一穷二白”,常住人口不到37万人,经济以传统农渔业为主,“一间粮站、一家饭店、一条马路、一盏红绿灯”构成了“老珠海人”对这座城市的几乎全部记忆。肩负为改革开放探路的重任,珠海怎样才能迅速接轨世界,为自身和中国其它城市摸索出一条实现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摸着石头过河的珠海人面临重重挑战,工作千头万绪,而其中最紧迫的就是明确珠海今后一段时间的城市定位、发展方向。一开始,珠海选择的是“旅游业”,于1980年提出:“建成具有相当水平的工农业相结合的出口商品基地,成为吸引港澳客人的旅游区,新型边防城市”的发展定位。之后几年,珠海的旅游业从零起步,迎来了第一轮快速发展:引进外资1770万美元,合作兴建珠海度假村;同年珠海市旅游公司与霍英东、何贤的公司合作,兴建珠海宾馆,投资700多万美元。外资的涌入,激活了珠海的市场经济,各类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迅速崭露头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珠海湾仔几个渔民洗脚上岸,于1982年成立的华声磁带厂。人们没有想到,这家初期只有几名工人,既无厂房,又缺设备,依靠租借的约20平方米民房,以来料加工的方式,生产录音带的“小作坊”,竟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迎来了跨越式增长。第二年,华声磁带厂与人民音乐出版社创办磁带复制厂,建了小型录音棚,形成“编录产销一条龙”序列生产线,每年可生产150万-180万盒音乐磁带。齐秦、甄妮、苏芮、王杰、谭咏麟等今天人们依旧耳熟能详的明星,其早期音乐磁带都是在这里生产发行,进而红遍大江南北的。以至于有媒体形容,当时的珠海湾仔,是中国内地流行文化的窗口和前沿。鼎盛时期,磁带厂门口每天停满了全国各地牌照的汽车,经销商们提着大捆现钞等候产品从流水线上下来。珠海有老人回忆:“当时来珠海的人,走之前都会带两盒华声出品的磁带回去,俨然把它们当成珠海的‘土特产’了。”这一时期,珠海创举不断,成为全国各地争先效仿的改革先锋:引进了国内第一家补偿贸易企业——香洲毛纺厂;成立我国首家中外合资企业——石景山旅游中心,后者也是全国首家推行劳动合同制的企业。上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第一次踏上珠海,欣然写下“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成为对珠海勇于探索的最大褒奖。B探索在交通制约中艰难发展工业,取得长足进展至上世纪80年代末,全市工业总产值是1979年的约23倍,取得了长足进展。改革开放初期,对于初步摆脱温饱,正在向“富裕”努力迈进的大部分中国人而言,旅游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珠海以旅游业为主导,引领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模式显得有些超前。珠海很快意识到,真正能帮珠海走上富裕之路的,还是工业制造,迅速调整城市定位,提出打造“海滨工业商贸城市,以工业为主,兼营农渔牧业、旅游业、商业、综合发展”的方针,并制定了“外引内联与自办相结合,以外引为主”的工业发展思路。珠海的外向型经济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起步,至上世纪80年代末,全市工业总产值是1979年的约23倍,这份发展成就来之不易,相较过去,可谓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地处东岸、同为特区的深圳相比,却已经显出明显的差距。统计数据显示,经济特区成立伊始,两个城市底子“相仿”,实力相当。深圳GDP2.7亿元,仅比珠海略高0.1亿,常住人口33.29万人,较珠海少了3万余人。但到上世纪80年代末,深圳已经远远领先珠海,常住人口达到150万人,较珠海多出8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15.7亿元,同样比珠海高出80余亿。探析背后的原因或许有很多,但最大的瓶颈毫无疑问就是交通。据媒体报道,珠海为了承接香港产业,曾与深圳几乎同时提出发展港口,但由于路途远、运费贵,尽管珠海推出了更优惠的土地政策,但对香港投资商和企业而言却没有太大吸引力。珠海前市委书记梁广大对此有深切体会,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感慨:运一个集装箱从珠海到香港要3000多元,而从深圳到香港只要1000多元,香港是经济发达的国际都市,但因为交通相对便捷,香港的影响很快辐射到深圳、东莞,珠海发展节奏则慢了半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美日关系研究室主任埃兹拉·沃格尔曾撰文对比珠海、深圳。他认为,珠海的海港像澳门一样是浅水港,连接珠海与广州的公路开始建造时,深圳至广州的公路已经建成。在中国的发展进程中铁路始终起最重要作用,珠海却不通铁路,珠海特区占地少,因此不具备人力物力建设大学、研究中心,或像深圳一样的财政和信息服务,“最重要的,它靠近的是澳门不是香港。深圳和香港之间的人才和信息自由流动给了深圳无可比拟的优势。”C开创锚定高科技尝试“弯道超车”,科技重奖人才1992年,史玉柱将巨人高科技集团迁移至珠海,雷军到珠海金山公司总部工作,董明珠则于更早一年到珠海格力成为一名业务销售员。进入上世纪90年代,当珠三角城市通过引进传统制造业陆续实现经济起飞之际,珠海却在产业选择上抛弃了传统制造业,提出了新的定位:“花园式海滨工业商贸城市或高科技城市”,试图通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技术、低污染的高科技产业走出一条不同于其它城市的发展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珠海把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和技术含量高的企业作为重点,严格限制兴办低附加值高成本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利用重奖效应积极引导和支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一时期,珠海最具标志意义的事件是在全国开“科技重奖人才”先河,通过引进高科技人才,撬动项目和投资。那是1992年3月,新春刚过,珠海举行1991年度科技进步突出贡献奖励大会的会议厅内却是一片火热,三名人才各获政府奖励的一辆国产奥迪牌高级小轿车、总面积近一百平方米的住宅一套和数十万人民币,每人奖励总金额达110万元。媒体描述称,第一次收到如此巨额的奖励,连获奖者都蒙了。霎时间,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浪迅速席卷全国,珠海一跃成为了全国人才向往的乐土。据报道,重奖过后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珠海市科技部门就收到270多封要求与珠海合作开发科技项目的信函,先后有近270人次携带近百个项目前来洽谈,项目涉及电子、信息、医药等多个高科技领域。也就是在1992年,在深圳成功创业、事业风生水起的史玉柱将巨人高科技集团迁移至珠海;雷军走出武汉大学校园,选择到珠海金山公司总部工作,成为金山前几名正式员工;董明珠则更快一步,早在上一年辞去了老家的工作,只身来到珠海格力成为一名业务销售员……五湖四海的人才纷纷涌向珠海,“孔雀东南飞”蔚然成风。但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内城市争相推出不同版本的科技重奖计划,珠海人才政策“含金量”褪色,叠加珠海因过早放弃“三来一补”传统制造业,致产业规模小、经济结构薄弱,工业竞争力整体弱化,源源不断涌来的人才难以找到合适的发展土壤,发展空间严重受限,纷纷外迁。这期间,珠海的高新产业虽取得一定的成绩,初步打下了基础,但整体规模偏小,对城市的带动能力不足,珠海不仅与深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也陆续被东莞、佛山、中山等城市赶超。D追赶进入“二次创业”,工业总产值迈入5000亿至2021年,珠海实现工业总产值5200余亿元,突破第5个千亿元大关。进入2000年,中国步入崭新的发展阶段,依托工业快速崛起的珠三角成为国内其它城市发展的样板和典范。但对于珠海而言,曾经的“领跑者”,此时已经沦为“跟跑者”,究竟该选择“小而美”还是“大而强”的发展之辩也一直困扰着珠海人,一场有关城市发展的反思和讨论随之展开,聚焦产业日益成为普遍共识。也就是在2000年,珠海确立了“三基地一中心”的城市定位:“把珠海建设成为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有较强吸引力的产学研基地,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创汇基地,成为有较强辐射力和吸引力、环境优美、经济繁荣、秩序优良、文明富庶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2003年1月,珠海在遵循“三基地一中心”的城市定位基础上又提出“工业西进、城市西拓”战略,旨在改变整体经济格局不平衡局面。这一年也是珠海工业化进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全市工业总产值突破第1个千亿元大关,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重工业首次超过轻工业,西部地区成为工业发展龙头,产业聚集效应和辐射带动作用开始显现。此后,珠海工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到2007年工业总产值突破第2个千亿元,到2010年突破第3个千亿元……其间,珠海相继提出“工业强市、科教兴市、三产旺市”、“交通先行、产业跟进、城市发展”等政策思路。2016年,在新发展理念指引下,珠海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和开放引领战略,增强珠海发展新动能”“加快构建以高端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的产业大格局”“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2018年,在新形势下,珠海产业发展开始深度调整,进入“二次创业”阶段。过去几年来,珠海GDP年均增长7.3,2018年、2019年经济总量一连迈上好几个台阶,先后超过江门、茂名、中山、湛江;人均GDP于2018年超过广州,位列深圳之后排全省第2位。至2021年,珠海实现工业总产值5200余亿元,突破第5个千亿元大关。E争先吹响“产业第一”冲锋号珠海如何用几年时间,实现工业总产值从5200余亿元到万亿的跨越?如果将一座城市比喻成巨轮,那么城市定位无疑就是航行的坐标。在特区发展史中,珠海城市定位、发展路径几经调整,从改革开放之初的“港澳客人的旅游区”、“海滨工业商贸城市”到2000年后的“三基地一中心”、“工业西进、城市西拓”……纵观珠海经济特区发展历程,城市定位几经变化,发展路径不断调整,产业选择有所差异,但“产业”一直贯穿始终,犹如一条不变的主线,将不同时期的珠海串联在了一起。但这一次,珠海强产业的信号从未如此清晰。从珠海市第九次党代会到日前召开的产业发展大会,“产业第一”的冲锋号响彻珠海大地,成为珠海人朋友圈、公共舆论场、各级政府会议以及产业园区最热的关键词。对于去年才刚刚迈进5000亿门槛的珠海而言,怎么用几年时间,实现工业总产值从5200余亿元到万亿的跨越?七大产业产值合计接近9000亿日前出炉的《关于坚持“产业第一”加快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给出了清晰的答案:聚焦做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与健康主导产业,做强智能家电、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三大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格局。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

[1] [2]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