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家乡-珠海 > 百姓生活 > 正文

回首中医现代化实践之路:南粤杏林第一家见证中医复兴路

发布日期:2024/1/17 17:43:26 浏览:14

来源时间为:2023-11-10

立冬前夕,广东省中医院健康广场上人潮涌动,一声锣响,年度的“岭南膏方节”启动,街坊纷纷前来开膏试膏。夏伏天灸冬令吃膏,日常煲汤四季三餐,中医养生素来是老广们的日常。人们不曾意识到,毗邻西关的这家中医院已走过90载。

在中医药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今天,如何用现代科学阐释中医,如何汲取一切现代医学成果、守正创新发展中医,如何树立中医药文化自信、向世界发出中医药的声音?昨日,在院庆之际举办的省中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现场,院长张忠德(德叔)说:“作为一名中医人,我们追求的远远不只是发展医院,更不是个人‘扬名立万’,而是为整个中医药发展探索路径、贡献力量。”

在一场“废存之争”中诞生的“南粤杏林第一家”

在广东省中医院新近落成的院史馆,至今珍藏着一块1933年的彩瓦建筑构件,它来自当年落成的“广东中医院”门面。

20世纪初,中西学术争论演化出一场中医废存之争。当局欲废止中医,有识之士纷纷奔走,救中医于生死存亡,先后筹办了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和广东中医院,院址就在大德路的广东中医院,便是广东省中医院的前身。

1933年,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救护队在当时的医院门口合影。

医院1953年更名为广东省中医实验医院,1958年医院正式定名为广东省中医院。当时广府地区名中医纷纷前来坐诊,罗元恺、梁乃津先后担任院长。名医荟萃形成了广东中医界海纳百川、兼容并包、低调务实的宝贵学术传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省中医院响亮地提出“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诊疗方案,探索构建人类完美的医学”的发展战略。探索现代化大型综合性中医医院的管理模式、探索现代化中医药的发展,九十年前已有来路。

不仅如此,它还走出大德路,坐拥6院区4个门诊部3200床位,建设贵州海南珠海三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年服务患者数量连续20多年居全国中医医院第一……

大湾区健康战略的推进中,也有省中医人的身影。10月25日,搭载着5款广东省中医院院内制剂的货车,从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发往澳门,并将逐步应用于澳门临床;11月2日,广东省中医院联合香港中文大学等院校机构发起的“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在香港成立。

在此之前,省中医与香港、澳门医疗界早有密切交往。2003年,“非典”期间,受香港医管局邀请,医院派出两名医生援港;2022年,张忠德带领医疗队驰援香港,推动香港中医参与中西医协同治疗。

拥抱现代医学坚持中西融合

近几十年来,省中医院除了向管理要效益,举全院之力大刀阔斧进行现代化管理的改革外,还在中西医融合方面更是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留人治病”作为一种共识逐渐形成:引入现代医学设备技术,不是削弱中医药特色,相反是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医药临床疗效,在更高的技术平台施展中医药特色优势。因此,步入发展快车道的各大专科,都在求贤若渴地引进西医领域人才、引进现代技术和高精设备。

国内最权威的神经介入领域两大高手“北凌南李”——宣武医院的凌锋教授和珠江医院的李铁林教授应邀加入脑病科,省中医院打造了全国首个内外结合、中西医融合脑病中心,被国医大师邓铁涛誉为“中西内外比翼齐飞”。

国医大师邓铁涛领先的心血管内科,力邀留美的知名心外科专家阮新民、陈秋雄回国助力,在全国中医系统创下了多个全国“第一”:第一个“中西医结合、内外科整合”以临床为核心、科研教学一体化的心脏中心;第一家开展冠脉搭桥、瓣膜置换、先心病矫治等心脏外科手术的中医院;率先开展冠脉介入、起搏器置入、射频消融及先心病介入治疗的心脏中心,创造了中医院能够做心脏手术的神话,彻底改变了人们认为“中医院只能治疗慢性病”的看法。

中医与西医在高水平的交融过程中相互促进,互为补充,这是省中医在各专科建设中持续探索的道路。

坚持发挥中医优势传承技艺更传承信念

2000年,广州日报曾持续报道过省中医院的名医工程“师带徒”传承工作。当时,广东省中医院在邓铁涛、任继学、路志正等名老中医的支持下,聘请全国名老中医传薪岭南。15位已是八九十岁的中医大家,南下广东率先全国开展“师带徒”工作,首创“跨地区拜师”“集体带、带集体”“一代带二代”“脱产跟师”等模式,在中医药界产生巨大震动。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这条高水平中医药人才的成才之路,省中医辈出的青年一代都在走着。

“现在看,这项工作不仅是前瞻性的,也是抢救性的。”张忠德身为岭南甄氏杂病流派第四代主要代表性传承人,对此感触很深。这项工程,让很多名老中医的中医学术思想得以传承。随后,为继续挖掘和继承中医学术精华,提高专科临床疗效,医院又启动了名医传承工作室和流派工作室的建设,加快学术体系建设和沉淀,促进名医学术经验的成果转化,营造各流派学术争鸣的良好氛围。

老一辈中医身上的济世情怀和榜样的力量,对年轻的医生同样影响至深。去年,省中医组织了一场全院规模的“口述历史”大型采访活动,由年轻医生组成采访团,对院内的高龄老前辈进行访谈,听取他们讲述医院、专科发展的历史、个人的经历和故事,再予以梳理。

大骨科的青年医生侯宇是科主任、岐黄学者林定坤的徒弟,他回忆说,在采访骨科老前辈黄宪章、邓晋丰的过程中,深刻地感受到前辈们的风格和情怀,“他们讲述骨科创始人何竹林老前辈的故事,我仿佛看到了前辈慷慨授艺、对病人无微不至的情景,对西学精华毫无门户之见的大度。”

“每次见到罗笑容主任在八十岁高龄还在坚持出诊,耐心地对待每一个哭闹的患儿;再看到杨京华主任不计得失、日夜坚守在病房,不由得感到身为儿科医生的使命伟大。”儿科青年医生林晓红说。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洁莹通讯员宋莉萍、查冠琳、张靓雯

图/受访单位提供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