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家乡-珠海 > 百姓生活 > 正文

中建三局珠海横琴IFC项目工地长出智慧大脑

发布日期:2020/10/7 19:19:35 浏览:322

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看得到违规、听得到噪音、闻得到粉尘、尝得出污水;在建大楼顶着“金钟罩”,工人置身其中如履平地,可同时进行3层核心筒立体施工;无人机高空“巡逻”,将建筑工地的蛛丝马迹尽收眼底……

3月17日,在华发集团投资建设、中建三局施工总承包的珠海第一高楼——横琴国际金融中心大厦项目,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国建筑业协会全国“智慧工地”现场观摩会吸引了近千名行业专家及媒体人士点赞。

工地长出“眼睛”“耳朵”“鼻子”和“嘴巴”

观摩现场,一群观摩人员正围观围挡上的一个白色匣子。项目经理朱词恩告诉记者:“匣子里装的就是‘智能扬尘监测仪及自动喷淋系统’,监测仪就像人的‘鼻子’,可以实时‘闻到’空气中的扬尘含量。”工作人员扬起一些尘土,不一会儿,围挡上方的一溜喷淋头齐刷刷吐出了水雾。

项目总工程源告诉记者,项目还安装有视频监控系统、噪声监测仪和污水排放监测仪,像人的“眼睛”“耳朵”和“嘴巴”一样,时时刻刻感知项目情况,让污染源“无处可藏”。

跟随程源登上项目正在施工的第29层施工平台,135米高的空中,巨大的施工平台仿佛一个蓝色“金钟罩”,100多名工人就在这里面施工。程源告诉记者,这就是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标准贝雷架装配式顶升模架系统”,简单来说,它就是一个跟着高楼一起爬升的“移动施工平台”,将传统施工中“各自为政”的模板、防护架、材料堆场、布料机等集合在一起,进行整体提升。这个“庞然大物”重800吨,顶升力可以达到1000吨,相当于托起170头大象,每3天就可以顶升一层楼。

这么重、这么高,怎么保证安全?程源带领记者走进平台控制室,只见控制台上密密麻麻地显示着上百个不断变动的数据。程源告诉记者,顶模平台四处遍布着100多个传感器,就像人的“皮肤”一样,实时监测着动力油压和平台位移的变化情况。一旦某个数据出现异常,系统就会自动发出警报。

“智慧大脑”在“云端”

工地有“眼睛”“耳朵”“鼻子”“嘴巴”和“皮肤”,那么“大脑”在哪儿呢?程源笑着说:“‘大脑’就在‘云端’,就在我们的手机和电脑里。”他介绍,横琴国际金融中心大厦建筑面积近22万平方米,地下4层,地上69层,高337米。这么大的工程,如果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要在3年内完成施工任务,至少需要80名管理人员,而现在项目只要40名管理人员就可以完成任务。这除了归功于“智能扬尘监测系统”等各类物联网应用外,还与中建三局自主研发的“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系统”分不开。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系统”到底有多神奇?项目工长王金海有话说。他拿出手机,打开“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系统”APP说:“你看,施工员屈勇勇刚刚向我推送了一个消息。”原来,屈勇勇刚刚发现15层的墙面出现空鼓,便将墙体照片和问题描述发送给了王金海,提醒他前去整改。10分钟后,王金海到达15层,指挥工人切除空鼓部位进行修补。两小时后整改完毕,王金海对新的墙体拍照,发送给问题发起人屈勇勇,得到确认后,问题销项,王金海才终于松了一口气,他笑着说:“整改不确认,手机待办就一直销不了项,我今晚都睡不好觉了。”王金海介绍,目前“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系统”已经开发50个板块,涉及到现场、安全、质量、技术、试验、材料,通过云服务器使所有现场管理人员实现实时联动,责任不清、质量返修、管理延迟等问题迎刃而解,管理效率得到极大提升。

BIM技术大显神威

来到观摩会VR技术体验区,一个头戴VR眼镜的观摩人员体验后发出连连惊叹:“哎呀,真清楚!墙都能看透,里面的管线一根是一根!连管道、电路的开关都能控制。”旁边的人围上来、好奇地询问“能看出是什么构造吗?”“会不会头晕啊?”

中建三局工程管理部高级业务经理林建南告诉记者,早在工程投标和深化设计阶段,项目就采用BIM技术建立起了系统精细的工程模型和进度计划,并采用VR技术让施工、业主、设计、分包各方的沟通交流从对着平面图纸“纸上谈兵”,转变为对着BIM模型“指点江山”。而在施工开始后,项目又对比BIM进度模型,结合激光扫描、无人机巡航和“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系统”大数据等技术,实时了解项目施工进度,保证施工工期。

不仅如此,项目还结合BIM模型,在所有项目人员的安全帽里装上包含身份信息的无线射频UHFRFID芯片,在施工现场布设感应器、传感器和视频监控系统,将数据自动上传至智能云平台,每个区域有多少工人,工人姓名是什么、工种是什么,甚至实时动态视频都可以随时查看,不但提高了管理效率,更为每个项目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了“保护伞”。广东省工业工会副主席傅培德盛赞:“用‘智慧工地’技术保障项目人员特别是劳务工人的人身安全,中建三局的做法值得推广!”

看了一圈,记者不禁惊叹“智慧工地”的神奇。华发集团城市运营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总裁张宏勇表示:“我们一直致力于借助科技的力量实现精益施工、提升效率,未来将不断拓展物联网应用点,做好经验总结和推广应用,为促进城市的智慧建设、加强社会的文明和谐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建总公司企划部李君说:“BIM 物联网 ‘施工项目现场管理系统’客户端 云,使我们的工地成为了“生命体”,随着“智慧工地”的稳步推进,它定当彻底颠覆传统的现场作业管理模式,成为实现建筑产业现代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

1、BIM深化设计

建立各专业模型,以三维的角度对二维设计的空间结构、复杂节点等进行管线综合设计,优化空间净高,解决错漏碰缺,避免现场返工,达到提高效率、节省成本的目的。

2、激光扫描实测实量

激光扫描技术,通过高速激光扫描测量的方法,大面积高分辨率地快速获取被测对象表面的三维坐标数据,快速、大量的采集空间点位信息,生成精确的点云数据,用于测量、深化设计验证、翻新改造。

3、测量机器人

测量机器人又称自动全站仪,是一种集自动目标识别、自动照准、自动测角与测距、自动目标跟踪、自动记录于一体的测量平台。利用测量机器人可实现施工现场的精确高效定位放样,解放劳动力。

4、无人机航测建模

通过无人机建立模型,可直接进行场地测量,方便项目进行场地布置。在组织施工设计时,容易择选出较好的设计方案:通过对地、物的判释,为拟订施工运输方案提供依据。

5、3D打印

项目采用BIM三维场地布置代替二维总平面布置图,利用BIM软件建立项目各施工阶段的三维场地布置BIM模型,进行项目的整体施工部署,可形象直观、动态反映各施工阶段的三维场地布置状态。

6、施工现场管理系统

系统按照“管理流程化、标准信息化、信息集成化”的思路,以计划管理为主线、以绩效考核为抓手,通过信息化手段,固化各项管理要求和工作标准,实现现场数据实时采集,达到项目管理行为统一、管理记录完整、管理过程可控、现场履约能力提升的效果。

7、RFID人员监控

采用无线射频UHFRFID技术,在作业人员安全帽内加装预载人员身份信息的RFID芯片,在施工现场布设感应器及传感器,并与现场虹膜系统进行联动,对进场作业人员进行进退场考勤登记及资质认证,自动统计区域作业工种及人数上传至智能云平台系统。

8、环境监测及能耗管理

综合应用智能监测设备、传感器、无线传感网等物联网技术,对施工现场的PM2.5、噪音及能耗等信息进行实时监测,统一接入智慧工地物联网平台,构建建筑工地现场环境监测和用水用电管理体系,实现施工现场噪音监测、扬尘监测自动喷淋、污水监测、用水用电管理的智能化、信息化管理。

9、智能地磅

为工地地磅称重系统加装传感器及摄像机,在材料车辆进出场称重时,对称重数据进行自动记录、拍照、数据挂钩及上传,在智能云平台中自动形成材料进场报表,在材料净重数据出现异常时自动报警。

10、AR

AR是AugmentedReality的缩写,中文的意思就是增强现实。它能实时地计算摄影机影像的位置及角度并加上相应图像的技术,把模型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将虚拟的信息应用到真实世界。带上AR眼镜,工程师就能以真实的比例对建筑模型进行观察。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