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家乡-珠海 > 下设单位 > 正文

在珠高校如何让人才“活水”浇灌创新珠海?

发布日期:2016/5/17 16:26:55 浏览:1034

加快打造创新人才“蓄水池”,满足地方用人需求,成在珠高校一大课题。4287456珠海新闻

/quxian/UploadFiles_2292/201605/2016051716265228.jpg

珠海市外事办

大学招聘是企业引才的主要途径。王荣摄

毕业季临近,珠海高校不少应届生正准备转入职场,开启新的人生旅程。

提起珠海的大学生数量,不少人会感到惊讶:珠海常住人口大约161万,而城市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却多达13.3万人,数量位居全省第二位。

丰富的大学生资源是珠海的竞争优势之一,在珠海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这座曾吸引了无数青年才俊的梦想之城,如今也面临人才培养的烦恼。一方面,每年3万多名大学毕业生中,本地就业比例大约只有20;另一方面,部分本地企业却面临着招才成本高、难度大等问题。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城市的综合实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当前,珠海正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注重培养高素质人才,特别是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那么,珠海高校该如何更好地培养人才,成为创新人才的“蓄水池”?

1.舍近求远招人才,企业为哪般

日前,国家进一步发出了“加快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动员令。其中,怎样培养创新人才是一大要点。

在培育人才方面,珠海具有良好的基础。对于珠海本地企业而言,13万在校大学生群体可以说是充沛的人才“活水”。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天威每年都会招聘30人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作为储备人才培养,这些人才主要来源于珠海高校应届毕业生。

“我们公司的大多数员工都是珠海本地毕业生。”珠海小可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翔说,中小微企业在发展初期,人力成本较大,而珠海相对丰富的人才资源有利于企业就近“求贤”、发展壮大。

李翔的另一个身份是北师大珠海分校计算机专业的兼职教授,“现在高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应用型人才,我所带的班级,学生们大三开始实习,大四已经开始自己做项目,这有利于他们更好地与企业对接。”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庞大的人才资源背后,随着城市产业的不断升级、迈向高端,部分企业“招才难”日益凸显。

和天威不同,珠海市小源科技有限公司和珠海九通水务股份有限公司都已放弃了在珠海招聘的打算。

“过去我们也曾在珠海广发英雄帖,但效果却不太理想,今年计划将重点放在武汉和西安。”珠海市小源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段雨洛并不掩饰自己的看法,他说,就他的接触面而言,珠海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成长性等有待提升。

九通水务董事长张良纯也面临类似的困扰:“我们公司对于给水排水、环境工程、化学工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但珠海开设这些专业的高校并不多。”

在他看来,珠海高等教育发展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升级,“大学设置的理工科、技术研发类的专业较少,但珠海现在缺的正是这类型的人才。”同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仍较为薄弱。

2.人才“活水”何以外流

企业“招才难”的背后,是一大批优秀毕业生的外流。

很快,暨南大学珠海校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大四学生小灿就将离开生活了4年的珠海,奔赴深圳。手握“大学生创新大赛省级二等奖”“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二等奖”等诸多荣誉的小灿,早已拿到了华为的offer。

“虽然很喜欢珠海,但这个行业,深圳的发展空间毫无疑问更大。”他告诉记者。

小灿的选择并不是孤例,他所在的班级中,“除了有七八个留在魅族,大部分都去了外地。”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互联网工程专业的阿聪,则是另一个群体的代表。2012年毕业之后,阿聪在珠海一家小公司做网络支持。但工作1年之后,阿聪发现,在珠海买房压力较大,可供选择跳槽的大公司也不多。最终,他还是回到了老家清远。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以2015年为例,珠海应届毕业生有3.42万人,但留在珠海本地就业创业的比例却远远低于广深。

与此相对应的是,《2015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显示:去年广东省共有49.35万应届毕业生,其中在珠海就业的人数为15465人,占比仅为3.49,省内排名第6,落后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和中山。这与珠海目前的高校发展水平并不对应。

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招生就业处处长李宝君看来,优质企业少,城市发展相对缓慢,缺乏北上广那么充足的优质岗位和发展空间,是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另外,珠海省外学生较多,短时间难以形成对珠海的文化认同。”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授齐延信则表示,一个原因在于珠海产业基础仍相对薄弱。“北理工在珠海开设了50多个专业,但其中珠海成规模的产业可能不到十个,产业结构也比较单一,龙头企业少,本来就无法消化这么多毕业生。”

珠海市学生联合会的执行主席孙艺珂认为,薪酬标准和生活成本也是影响因素之一。“珠海的工资比不上广州,生活成本却相差无几;而中山、东莞等地,生活成本比珠海低很多,压力没那么大。”

也有高校老师直言,事实上,从高校发展角度来看,则希望培养人才更多是为更大范围的区域服务,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效益。

3.构建协同育人新机制

从培养人才,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这是摆在珠海面前的两道现实问题。

如果说营造一流的发展环境,来吸引人、留住人,首先是城市的责任;那么对于在珠高校而言,重点则是从源头上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包括高校、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多元力量在内的协同育人机制。

“高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要深度融合珠海地方发展实际。”事实上,张良纯的观点已成为许多珠海高校的共识。

据吉林大学校长助理、珠海学院院长付景川介绍,近年来,吉珠不断加大与珠海产业联系的“紧密度”。譬如,在引进吉大本部资源的基础上,吉珠开设了生物制药等专业,培养具有一定应用能力的学生,并建立了生物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更好服务珠海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

知识来源于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不能脱离实践活动而独立存在。

“大学应该积极调整办学定位,紧紧围绕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更重要的是课程设置要围绕实践需求,加强实习实践教学环节。”李宝君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地方政府可作为大学和企业的“媒人”,建立起大学和企业紧密的联系,通过产业布局扶持优势产业发展,通过与高校的战略合作鼓励学校的专业定位,通过促进校企合作加强学校的科研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匹配。

业内人士建议,政府部门可以探索建立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布局需求相适应的动态协调机制。比如,通过出台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在珠高校设置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改善民生急需的专业,从而供应更多符合需求的人才。

另外,培养创新型人才,除了高校的积极谋划,也离不开企业的主动作为。

“有的企业只会说学校培养的人不行,但只会提出期待,没有投入,也不会提出具体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标准。”在付景川看来,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企业和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评价培养质量,逐步建立起行业部门和教育部门协同育人的制度化合作。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了解自己的人才需求后,企业应该以问题为导向主动和大学对接。同时,企业的需求是多样的,在与大学合作过程中可以一事一议,针对某一个专业开展特色办学或订单化培养,满足企业人才需求。”齐延信持同样的观点:学校和企业双方要坐下来好好谈,从供给侧进行改革,对人才培养的目标、标准、计划等进行精细的谋划,实现精准对接。

具体来说,则可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建设从学校实训室到企业生产一线的更多元化的学生实践载体,让学生不断地检验理论知识,发现实践问题,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一个创新循环。

观察眼

“钱学森之问”如何解?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2005年,病榻之上的钱学森对中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振聋发聩的一问,“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

10余年过去了,世界范围内的人才争夺战越演越烈,但“钱学森之问”仍有待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何为创新型人才?笔者认为,创新最本质的问题是“求异思维”,创新型人才的根本特征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需要专业素养、坚韧意志、超前思维、动手能力等多种因素的高度组合与匹配。

对于高校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点不是要求学生在学期间实现创新,而是通过学习,具备创新素质,为在工作岗位实现创新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珠高校如何大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钱学森曾就读的加州理工学院就提供了一个借鉴模版。

在课程设置上,加州理工学院在建校之初就十分重视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始终遵循“学科不求过多,范围不求过宽,严格保证学生入学和学习质量”的办学理念。但是,无论哪个专业,学生都必须完成生物、化学、人类学、数学、物理和社会科学方面的必修课,且课程要求严格。

自由灵活的教学方式也是加州理工学院的一大特点。为了掌握科技市场动态,学院各系每年都邀请企业界、工业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权威人士参加顾问委员会,提供咨询意见,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趋势,随时调整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保证学生和教师的知识更新跟得上社会的发展变化和需求,以求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同时,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学习计划,自由掌握学习进程,不必拘泥于学校制定的教学方案。但学校也规定,理工科学生必须要修满一定学分的文科课程。学校也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动手能力,为此,学校为本科生设置了专门的大学生研究奖学金计划,鼓励他们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这使得科学兴趣与创造活动充满整个校园。

现代大学已经走出象牙塔而融入了社会,走向了社会中心,采取“社会需求导向”的发展模式成为自然的选择,以改变社会在人才培养模式形成过程中缺位的现象。但目前,反映高校毕业生供给与社会用人需求的管理信息系统比较薄弱,统计指标与数据长期处于粗放状态。珠海高校可学习加州理工的经验做法,主动联系行业组织、地方政府、社会中介等,获取相关的社会需求信息,并及时把社会需求的预测反映到人才培养模式中。

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过程中,教师起到根本性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学生能否具备创新素质,关键是老师“怎么培养”与“培养什么”。

因此,要进一步从机制上确立教师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的主导地位,使其从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者转向参与者、设计者;同时,要求教师必须积极深入创新创业一线,与岗位实务工作者交流、沟通,然后总结、分析、转化,转变为符合教育教学

[1] [2]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