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家乡-珠海 > 下设单位 > 正文

最强大脑高教转型激活“创新动力源”珠海加快推进在珠高校转型发展,高等教育提质成效突出

发布日期:2018/1/29 7:39:42 浏览:447

1月16日,总投资约2.8亿元的暨南大学科技创新园(珠海)项目将在珠海举行奠基仪式;半个月前,“天琴计划”山洞实验室正式开工,代表中国发出引力波探测的“天籁之音”;同月,珠海与复旦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共建珠海复旦健康创新研究院……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不断深入,大学如何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在珠高校与珠海的共同命题。

近一年多以来,珠海紧扣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通过理工优先、学科带动、合作办学等举措,推动创新型应用型高校建设,高等教育提质发展成效显现,为珠江西岸高等教育发展和创新驱动带来实力支撑。

放眼世界,大湾区的崛起都离不开“最强大脑”——高校群。良好的产业环境与高校的加速发展形成良性共振,珠海创新“引擎”动力日渐强劲,有望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更多珠海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曹丹龄沈梦怡

1转型提质

创新型应用型高校建设取得新进展

在全国,像珠海这样坐拥10所高校、13万在校大学生的城市并不多见。在省内,珠海高校规模仅次于广州,为创新驱动战略的落实奠定较好的高校基础。

但与规模不协调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内,“珠海系”高校都面临着办学层次不高、专业设置与本地发展脱节、理工类学科偏少的不足。与珠海创新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珠海高校的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尤其是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强,“短板”明显。

面对这一挑战,珠海频频出招,为高等教育高水平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

2016年7月,珠海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明确要以服务创新发展为导向,以提升服务能力为核心,加快建设若干所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应用型大学、一批高水平学科与特色专业,重点加强高水平理工科学院、理工类学科与特色专业建设。

去年7月,《珠海市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珠海高校在校研究生培养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有1-2所高等学校跻身国内一流应用技术型大学行列,1-2所高等学校跻身省内一流应用技术型大学行列;本科院校重点学科新增5-7个。

一年多来,无论是政府,还是高校,都在积极落实相关部署,创新型应用型高校建设取得新进展。

目前,在珠高校现有国家级重点科研平台5个,科研机构、实验室总量增至300多个。仅2016年,珠海便有5个理工学科被列入2016年广东省高校新增重点建设学科名单。

围绕航空产业、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旅游、海洋等珠海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珠海高校学科设置也与地方创新产业产生更多共鸣。其中,北理工珠海学院成立了航空学院,暨大珠海校区新设了轨道交通、物联网与物流工程2个研究院等。

2服务地方

为区域创新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广袤太空中,3颗人造卫星构成一个等边三角形阵列围绕地球,如同一把竖琴,探测来自宇宙深处的“天籁之音”——引力波。

这项由中山大学发起的中国空间引力波探测计划——“天琴计划”,将以中大珠海校区为主阵地,在引力理论与实验分析、卫星平台与控制、光学测量与遥感、地月系统物理实验四个方面展开系统研究。

“从长远来看,这些基础研究都将为珠海相关产业技术及其产业链发展带来质的飞跃。”中山大学天文空间科学研究院李淼说。

正如北大清华之于北京、哈佛大学之于波士顿,一流大学是城市创新的源头活水,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

以中大珠海校区、暨大珠海校区和北师大珠海分校三所高校为龙头,珠海加快推进在珠高校转型发展,力争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珠海校区是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重中之重,我们将围绕一流滨海校区的目标和深海、深空、深地学科发展需要,投资70多亿元新建20多个单体项目。”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说。

数据显示,2016年底中大珠海校区教职工总数已增至800多人,预计到2020年将增至2000人,其中包括10名左右两院院士,80名左右长江学者、杰青和千人等高层次人才和80-100名各类杰出青年人才。

暨南大学珠海校区也不甘示弱。去年1月,珠海与暨大签署共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战略合作协议,计划到2020年构建起以高新技术为主要特色的学科体系。根据协议,珠海校区将建设10个整建制学院、10个工程技术研究院,并围绕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形成南中国地区硅谷式“创新型产业集群”。

目前,暨大珠海校区已引进及获批各类人才共16人,包括中组部 入选者、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国家青年千人申报人选等。

此外,去年8月,省市校三方共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协议正式签署,北师珠将由“分校”升级为“校区”,重点布局脑科学和心理健康集群、生态环境与绿色发展创新集群、未来新兴学科集群等5个创新学科集群,打造与北师大本部同一水平的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硅谷”。

3技术输出

校企“产学研”合作不断深化

在施耐德、九牧、奇瑞汽车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内,来自珠海创智科技的智能物流系统已经成功上线。以工业智能化技术为核心,创智科技正致力于提供智能化工厂、智能物流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这背后,就有珠海高校的参与。“我们已和北师珠、珠海城职院等多所高校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效果显著。”创始人昝学彦告诉记者。

依托高校转型发展,珠海也在着力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企业攻克核心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1月8日,吉林大学珠海学院与中航通飞研究院签署了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双方将在通用航空制造、结构数字化设计、航空大数据、新能源与新材料等领域开展人才交流、科技攻关、资源共享等深度合作与研究。

“在珠高校越来越多与本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进行技术攻关、提供解决方案。这些高校也成为吸引企业落户、投资珠海的重要因素。”北理工珠海学院科技处处长、教授齐延信说。

服务本地创新之外,珠海高校也逐步将创新辐射半径扩大到了珠江西岸乃至整个广东省。

来自广州的亮豹涂料、来自汕头的亨迪科技、来自深圳的博尔创意……这些都是北理工珠海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对象。通过产学研合作,去年,其还积极参与到了中山三乡镇制造业企业创新转型升级中去。

在珠海,高校与地方政府也在探索一种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过去的一年里,15名来自北理工珠海学院的“科技特派员”入驻了高新区的15家高企,为企业攻关了不少技术难题。这些专家由该校教授、副教授、高工或者讲师组成,科研领域涵盖多个创新型产业。

“特派员充分发挥学科、人脉优势,为进驻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高新区计划将该模式逐步推广至区内4所高校,建立服务科技型企业创新和发展的长效机制。

计划

本科院校重点学科

力争达18个以上

按照相关部署,下一步,珠海将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和理工科建设。到2021年,本科院校重点学科力争18个以上;力争理工类学科的专业集成度达到5。

加快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到2021年,建设省级以上协同创新中心超过8家,高校拥有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超过24家。

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珠海将落实技术入股、自主处置权改革、收益分配改革、职称评审制度改革等措施,支持高校建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机构。实施一批大学、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项目,推动一批成果落地转化。争取5年内,高校向企业的转移技术成果累计740项,服务收入超过4.5亿元。

此外,复旦大学珠海健康创新研究院将加快建设。发挥复旦大学的科研优势,结合珠海产业发展需求,在食品安全、医疗健康、生物医药、信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高技术领域,承接和落实复旦大学相关研发成果的转移转化。到2019年,研究院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不少于10家,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1家,孵化企业数不少于10家,成果转化收入不少于3000万元,引进博士、硕士不少于20名。

《最强大脑高教转型激活“创新动力源”珠海加快推进在珠高校转型发展,高等教育提质成效突出》相关相似阅读参考资料:
动力源、动力源股票、动力源股吧、我的动力源、北京动力源、非洲动力源、我的动力源作文800字、600405动力源、我的动力源600字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