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家乡-珠海 > 百姓生活 > 正文

2020年吉林大学珠海学院本科插班生招生入学考试《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课程考试大纲

发布日期:2020/2/2 13:41:56 浏览:1277

立依据:(1)工资提升会产生刺激效应和惩罚机制;(2)逆向选择效应和筛选机制;(3)流动效应和效率机制;(4)社会伦理效应和认可机制。

理解:工资与生产率的关系

一个员工的劳动生产率,因为人力资本所导致的能力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生产率。组织对员工的激励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浮动。报酬制度设计的焦点本质上是对员工激励目标及其实现手段的研究。

应用:委托代理关系与报酬制度设计

1、委托代理关系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产生原因与解决办法。

2、报酬制度设计:(1)生产人员的报酬支付方式:计时工资制与计件工资制;(2)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工资制度。

(二)影响工资确定的主要因素;补偿性工资差别理论(次重点)

识记:工作的非货币特征

即工作的社会声誉特征,例如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名声的高低,它是一种工作评价要素。

理解:

1、影响工资确定的因素

(1)内在要素:员工的劳动和工作努力程度;职务高低与权利大小;技术与训练水平;工作的时间性;劳动条件,特别是工作的危险性;附加福利;风俗习惯;年龄和工龄;(2)外在要素:生活费用或者说物价水平;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或者说企业的负担能力;地区或行业的工资水平;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劳动力的潜在替代物;产品的需求弹性。

2、补偿性工资理论分析

(1)补偿性工资理论的三个前提:a.员工追求效用(而不是收入)最大化;b.员工了解对他们十分重要的工作特征信息;c.员工的可流动性,员工可以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

(2)员工偏好相同的补偿性工资的影响

(3)员工偏好不同的补偿性工资的影响

(4)工人偏好不同时,不存在补偿性差别的可能

(5)非货币特征变化的效应

(三)工资的历史、本质和形式(一般)

识记:工资的演变历史

实物工资→货币工资→工资和薪水→薪酬

理解:工资的本质与形式

1、工资的本质:工资是雇佣劳动的报酬。强调工资与“雇佣”联系的本质特性。

2、广义工资:指劳动者因从事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收入。它包括固定工资、奖金、津贴以及其它货币的,或者是非货币的福利收入。劳动所得、薪酬、劳动成本等都是广义概念的不同表达形式。

3、狭义工资:指员工因从事雇佣劳动而获得的、仅仅限于固定货币报酬收入的部分。即不包括奖金、津贴以及其它福利性收入。

第七章劳动力市场歧视(考核比重:10)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劳动歧视问题的产生,理解劳动歧视的含义及其表现形式,掌握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三种模型——个人偏见模型、统计性歧视模型、非竞争性歧视模型,了解世界各国政府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立法与实施情况,理解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及解决对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重点)

识记:劳动力市场歧视的三种来源:个人偏见;统计性歧视;非竞争性歧视。

理解:统计性歧视;非竞争性歧视模型

1、统计性歧视

如果根据求职者的个人特征(测试分数、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等)不能对其实际生产率做出完全的预测,而同时依据求职者个人的资料及其所属群体的群体资料做出雇佣决策时,运用群体资料可能引起劳动力市场的统计性歧视,因为具有相同的可衡量性生产率特征的人将会得到系统性的不同对待。

2、非竞争性歧视模型

(1)拥挤效应;(2)双重劳动力市场;(3)与搜寻成本有关的买方独家垄断;(4)串谋行为

应用:个人偏见模型

1、雇主歧视

(1)分析假设:雇主对具有某种特征的雇员有偏见,而顾客和作为潜在同事的雇员则没有这种偏见;

(2)主要表现:雇主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都更愿意雇佣一些人,而不愿雇佣另一些人。由于假设各类雇员在所有各方面是一样的,因此,其生产率在雇主那里的贬值完全是出于一种主观的、个人偏见的表现。雇主的偏见越深,实际生产率被打折扣的幅度越大。

2、顾客歧视

在有些场合下,顾客们可能偏好于让某类劳动力来提供服务,而在有些场合,则偏好让另一类雇员来提供服务。顾客歧视将导致出现相互隔离的工作场所。

3、雇员歧视

占优势地位的雇员,可能会避开那些使他们不得不以一种自己不喜欢的方式与另一类成员打交道的工作。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次重点)

识记:我国就业歧视现象的分类:性别歧视;年龄歧视;户籍歧视。

理解:我国存在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原因:(1)雇主的偏见和统计性歧视;(2)传统观念的影响;(3)户籍制度与城乡就业壁垒。

应用: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对策

1、市场环境,确立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减少产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结构方面垄断行为的存在。

2、法律建设,制定反劳动力歧视的专门法规,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

3、全面加强全社会的文化建设,提高广大雇主、雇员和人民的公平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歧视现象的发生。

(三)歧视问题的提出;歧视定义与表现形式;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一般)

识记:

1、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22年英国经济学家弗朗西斯·埃奇沃思,但今天西方经济学中所讨论的歧视问题,更直接地受到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加里·S·贝克尔的影响。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研究,已成为西方劳动经济学重要的领域之一。

2、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定义:指在现行劳动力市场上,具有相同生产率的劳动力,由于在一些非经济的个人特征上引起的在就业、职业选择、晋升、工资水平、接受培训等方面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

理解:

1、劳动力市场歧视概念的要点

(1)歧视是可以衡量的劳动力市场行为结果,如工资、就业水平、晋升机会等;(2)歧视概念应略去偶然性的常态随机差异,它只包含有规则而不相互排斥的差异;(3)歧视的概念提出了一个区分引起工资差异的劳动力市场歧视与前市场差别的方法

2、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

(1)美国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立法及实施;(2)日本消除劳动力市场歧视的法律;(3)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消除歧视的规章和组织。

第八章收入分配差距变化的趋势、成因及对策(考核比重:10)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收入不平等测量的含义,理解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与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理解国际收入差距扩大与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了解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和措施,掌握我国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政策。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重点)

识记:

1、平等与效率的认识

公平:结果的公平;起点的公平;过程的公平。

2、美国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的政策和措施

(1)政府立法,间接加以调节;(2)通过税收、加大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等直接的管理措施实施控制;

3、世界各国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措施

(1)广泛运用税收手段对个人收入进行调节;(2)广泛行使社会保障职能。

理解:关于我国收入差距扩大程度的判断

“两极分化论”和“两极未分化论”

应用:国内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政策

1、原则:在初次分配领域,应坚持在公平基础上,以效率为主的分配原则,主要由市场调节;在再分配过程中,坚持效率基础上,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强化政府调节。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依靠法律和制度建立秩序。

2、具体措施:注重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速推进城镇化,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和加强我国的税收政策,调整分配政策,促进公平竞争,完善劳动力市场。

(二)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次重点)

识记:对国际收入差距扩大变动的解释

1、产业结构的变动

2、国际贸易和工会主义

3、对技术劳动力需求的增长

4、人口统计学方面的变化

5、家庭组成的变化

6、小结: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关系是影响工资和就业的基本力量。

理解:我国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1、经济增长和发展

2、制度或体制性因素

3、政策性因素

4、劳动力市场因素

(三)收入不平等测量及变化的趋势(一般)

识记:收入不平等测量的难点:报酬涵盖的范围难以确定。

我国改革前,收入几乎全部来源于劳动收入,收入来源单一,范围清楚;改革后,报酬收入水平提高很快,而且报酬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制度外的收入急剧增长,测量困难。

理解:

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变化

(1)改革前:总体上,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分配状况表现为较为严重的平均主义格局;农村居民的收入分配表现为地区(社区)内部高度平均主义和地区(社区)之间的明显的收入差距并存,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分配主要表现为显著的收入差距。

(2)改革后:居民个人收入分配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内部居民收入差距表现为持续平缓上升;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基本上呈现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

2、我国城镇职工工资差距的变化

(1)改革前,城镇职工的工资差别经历了一个不断下降的过程;

(2)改革后,工资差距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行业、地区、产权属性、职业和员工个人之间工资的差距明显扩大。

第九章失业(考核比重:15)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失业的基本类型,理解失业产生的原因,了解失业的测量以及失业存量—流量模型,认识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政策,理解我国目前失业的原因。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失业原因;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重点)

理解:失业原因

(1)工作搜寻理论:斯蒂格勒模型、麦柯尔模型

工作搜寻理论对摩擦性失业和自愿性失业现象做出了解释。

工作搜寻模型关于失业的含义:工作搜寻本质上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该模型解释了在劳动力市场中个人搜寻工作所需时间不一致,以及一些劳动力群体的失业率高于另一些群体的原因;模型表明任何减少失业成本的因素都会增加工作搜寻时间和失业期限;工作搜寻理论对经济周期中失业的反周期运动提供了解释。

(2)刚性工资理论:解释由经济周期性波动而产生的失业

刚性工资研究的假说:工会和最低工资法;隐含合同理论;政府的转移项目;相对工资比较;流动和培训成本。

(3)效率工资理论:对非自愿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提供了解释

主要观点:高工资可以促使雇员更加努力工作,因为雇员会更加看重工作的价值并有更高的道德责任感;通过将工资增加到高于市场工资水平,企业提高了那些在工作中因偷懒而被解雇的工人的成本,从而诱导工人付出更大的工作努力。

应用:我国经济转型期的就业与失业问题

1、经济转型时期的就业政策

(1)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扩大国民经济总量来拉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最新百姓生活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