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家乡-珠海 > 下设单位 > 正文

珠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珠海市气象业务发展规划(2014

发布日期:2016/6/19 10:19:43 浏览:1162

象服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平均达到90以上。

在公共气象信息发布体系基础上,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兼顾“日常发布”与“突发预警”功能。市政府已批复在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加挂“珠海市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牌子,为此,要依托现有公共气象信息发布系统,扩建其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及与之配套的业务系统,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突发公共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全网发布的“绿色通道”机制,实现预警信息的一键式分发。实现发布平台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纵向是指突发事件平台能与国家、省、市、区四级平台连接;横向是指突发平台与市政府、市应急委、市三防指挥部各成员单位等突发事件发布主体单位的信息连接,实现多部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统一收集、管理和发布。

5.2低空空域飞行气象服务平台

利用珠港澳合作,借鉴服务技术和经验,加强针对性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港澳地区的航空气象服务均是由气象部门负责,没有设置专门的机场(航空)气象局(台),尤其是香港,每天大量的航班进出,因此气象部门具有非常丰富的航空气象服务经验和先进的服务理念。借助珠港澳气象合作平台,可以引进其较为成熟的针对航空气象服务的预报方法,通过有计划的人才交流学习其服务方式和做法,切实提高我市航空气象的专业服务能力。

整合现有资源,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建议借鉴港澳地区的做法,将市财政供给的珠海机场民航气象台与市气象局进行整合,一方面将气象设备资源进行整合,有利于全市气象探测的整体布局和规划,一方面将人力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整合后既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更有利于我市气象事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5.3港珠澳大桥气象服务平台

为满足港珠澳大桥气象灾害监测及预报预警服务需求,亟需建立港珠澳气象服务平台。一是提升我市海洋气象预报预警能力。气象探测是预报预警的基础,海洋探测能力不足直接影响了对海上气象灾害预报方法的系统研究,因此目前我市还缺乏海上大风、大雾、风暴潮等气象灾害较为成熟的预报方法和系统。二是港珠澳三地气象预警机制差异影响大桥跨界通行。大桥涉及港珠澳三地,然而港珠澳三地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发布条件和避灾措施,气象探测设备、监测指标等条件,以及恶劣天气下桥梁的交通管制运作模式各不相同,如何统一协调,避免引起混乱,是面临亟需解决的问题。亟需将气象预警服务纳入大桥跨界通行政策研究工作之中,在应急救援政策研究中完善和加强气象预警有关内容,尽快制定统一的制度和机制,以便在灾害性天气下,港珠澳三地交通管理部门及时协调,提前部署,保障大桥通行畅顺安全。

借助“港珠澳大桥气象服务工作组”,学习港澳先进服务理念和做法,携手做好港珠澳大桥气象服务。一是提升桥梁安全运行气象服务能力。港澳地区在桥梁气象服务方面开展得早,尤其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桥梁交通管制具有丰富的经验,通过携手服务,我们可以借鉴其成功经验和具体做法,提升我市在港珠澳大桥及其它桥梁安全运行的气象服务能力。二是通过引进港澳地区雷暴、风暴潮等较为成熟的预报方法和模式,提高我市对海上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能力,也培养和带动一批人才队伍。

5.4城市气候服务平台

开展城市气候服务。按照中国气象局《现代气候业务发展指导意见》,围绕珠海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建设,组织开展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规划建设、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了解和掌握全球气候变化总体趋势下珠海气候变化特征,为节能减排、智能电网建设、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新能源产业、绿色出行方式、绿色建筑、绿色消费工程、绿色家园建设等提供有针对性的城市气候服务。

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按照中国气象局《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的要求,针对城市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和大型气候资源开发利用项目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避免和减少重要设施遭受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提供气候资料共享。强化气候信息在政府决策、行业规划、灾害风险管理中的应用。基于分布全市的自动站气象数据,综合利用GIS数据、分布式模拟以及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加工生成不同的气候信息产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气候数据(降雨、气温、风、日照等,易涝区、地质灾害隐患区等,分区暴雨强度公式)服务平台和细网格气候资源信息(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的空间分布信息)查询平台。

6保障措施

6.1人才需求与解决思路

6.1.1人才需求

人才是气象事业发展的核心,随着珠海气象业务的发展,新型探测设备不断上马,社会经济发展对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要求不断提高,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对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一是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的研究,精细化、专业化服务产品的开发(包括海洋气象服务和航空气象服务)亟需专业性人才;二是高新气象设备如珠澳合作天气雷达、风廓线、温室气体数据的开发和应用研究,亟需高端复合型人才,尤其是珠澳雷达作为国内最先进的首部双偏振天气雷达,应用人才更是短缺;三是天气预报预警、气象综合探测网的维护、网络通信维护管理均需要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不间断值班,全市80个自动站、天气雷达站、温室气体探测网、珠江口海洋探测网相继建设、风暴潮监测网的规划建设,探测网维护和管理的工作量远远超出了目前人员的工作量。

6.1.2解决思路

一是解决预报预警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根据《关于印发<珠海市市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珠机编〔2014〕10号)中“深化机构改革,进一步推进机构职责的优化整合”的精神,在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的前提下,整合航空气象服务业务。目前我市气象航空服务由珠海机场民航气象台提供,其归属民航中南珠海空管站,按照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由市财政供给,航空服务所需的大范围雷达观测、跑道的垂直风廓线资料等由市气象局提供,将机场民航气象台与我市气象业务体系进行整合,将提高人力资源的合理使用,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是解决科技型研究人员的需求。依托珠澳气象研究中心的共研平台,通过项目招标的方式招揽国内各类机构和计算机、数值模式等各专业的高端人才为我所用,通过项目带动切实提升我市气象软实力,既一定程度缓解人力压力,又实现了“养人”向“养事”转变。利用聘请美国夏威夷大学王玉清教授为专家顾问的契机,每年派出1-2名业务技术骨干到夏威夷大学交流培训,开拓视野,切实提升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的研究应用能力。

三是解决新探测设备管养和研究应用人员的需求。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分三年引进数学、物理等专业的3名博士和6名本科专业人才,每年引进1名博士2名本科人才,用于雷达数据分析、综合探测网数据开发应用等。

6.2发挥合作共享优势,强化资金、技术保障

6.2.1成立“珠澳气象研究中心”,提升我市气象预报预警软实力。鉴于珠澳双方近年来良好的合作基础以及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和深化,珠澳双方经商议,拟在珠海成立“珠澳气象研究中心”。研究中心以共建、共享、共研的合作方式,每年经双方研究提出1-2个最为关注的气象研究或应用课题,采取项目招标的方式邀请国内有能力完成的机构、公司或科研团队完成。运作模式为:澳方每年投入固定的中心运营经费,以及根据研究课题的实际需要投入项目合作经费;我方提供办公场所、办公设施以及2名日常工作人员,负责中心日常运作,中心由双方派人共同管理。“珠澳气象研究中心”将进一步优化整合珠澳双方的优势资源,依托中心的共研平台可招揽国内各种机构和高端人才为我所用,解决珠澳气象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成果共享又可避免重复建设,是全面深化珠澳气象合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希望能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6.2.2充分发挥珠港、珠澳气象合作平台作用,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技术优势和先进的服务理念,通过合作共建,继续推进我市气象保障工程建设,提高综合气象探测水平;通过共同做好港珠澳大桥等气象服务,提高气象分析预报警示精细化水平和服务能力;通过交流培训,培养和带动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

6.2.3借助航空产业园,合作共建我市航空气象监测网及低空空域飞行气象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我市航空气象服务能力。

上一页  [1] [2] [3]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