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您现在的位置: 我爱家乡-珠海 > 下设单位 > 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8/17 11:44:53 浏览:2125

路、东莞长安交椅湾、环大亚湾、环汕头湾、环湛江湾、环水东湾等滨海观光长廊。

(3)开发海岛观光旅游产品。根据各海岛区位、面积、资源品质及开发现状的差异,选择不同的旅游开发模式,对海岛进行分类开发,推出各具特色的海岛观光旅游产品。选择若干个区位、市场、资源和基础较好的海岛,建设国际性旅游度假区。推进海岛组团式开发,打造4-5个形象鲜明、主题突出的海岛旅游群,塑造广东海岛旅游品牌。构建阳江海陵岛群、江门川山群岛、珠海万山群岛、大亚湾中央列岛、汕头南澳岛、湛江东海岛六大海岛旅游组团。

(4)加强海岸生态景观保护。在海岸带规划建设中突出保护岸线的自然属性,对破损岸线进行修复,保持和恢复岸线原貌。坚持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将开发与美化生态环境相结合,加强对未开发利用岸线资源的综合管理,确保科学合理利用。加大海岸综合整治力度,对遭到破坏的区域统一规划治理。

(四)推行集中集约用海。

按照海陆统筹规划、科学适度用海、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要求,大胆创新海域使用模式,着力提升海洋空间资源优化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推进建设重点突出、特色鲜明、功能明晰、优势互补的集中集约用海区域。重点形成广州南沙龙穴、深圳前海、珠海高栏岛、东莞长安交椅湾、中山翠亨新区、惠州纯洲、江门广海湾等珠江三角洲集中集约用海区;重点形成汕头东部、汕尾碣石湾西岸、潮州西澳、揭阳神泉等粤东集中集约用海区;重点形成湛江东海岛、茂名博贺、阳江西面前海等粤西集中集约用海区。到2015年全省集中集约用海使用面积达12000公顷,其中填海面积8000公顷。

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以大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为基础,以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以集约发展高端临海产业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沿集聚化、园区化、融合化、生态化的路径,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一)着力提升传统优势海洋产业。

1.现代海洋渔业。加快转变传统渔业发展方式,打造综合竞争力强的现代海洋渔业。重点发展深蓝渔业,大力推进深水网箱产业园建设,在全省沿海建设10-15个深水网箱养殖产业园。大力发展设施渔业,推行科技型、生态型养殖方式,创建100个健康养殖示范基地。积极发展碳汇渔业,建设海洋碳汇渔业示范基地。扶持发展远洋渔业,建设一支装备先进、生产力水平较高的现代化远洋渔业船队和一批功能齐备的远洋渔业基地、远洋渔业龙头企业、远洋渔业产业园区。加快发展水产品加工流通业,在广州、江门、中山、汕头、潮州、湛江、阳江等地建成一批水产品加工基地和水产品物流中心,培育一批市场占有率较高的知名产品。积极发展休闲渔业,建设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2.高端滨海旅游业。依托广东岸线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滨海旅游资源,建设滨海旅游“黄金海岸”,提升广东滨海旅游品质,构建较完善的广东滨海旅游产品体系,将广东建设成为国际高端滨海旅游的重要目的地。巩固以海滨浴场为载体、多元化的基础型产品,着重发展滨海生态休闲、海水运动、滨海体验、海水温泉等主导产品,创建以滨海度假和会议酒店等为主的特色型产品,培育游艇、邮轮旅游等新产品。重点培育珠江口湾区、川岛区、海陵湾区、南澳岛区、深圳大鹏湾区、珠海沿岸与海岛群、惠州稔平半岛、水东湾和大放鸡岛、湛江湾区九个带动型的滨海综合旅游区。打造深圳太子湾和广州南沙等国际邮轮母港基地、中山磨刀门神湾游艇主题休闲度假基地、江门银湖湾游艇主题休闲度假基地、东莞虎门威远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山翠亨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汕尾红海湾海洋运动旅游区、潮州柘林湾海上牧场、揭阳金海湾度假旅游区等具有专业化特色的重点滨海旅游基地。重点发展广州、深圳、珠海、汕头、湛江五大滨海城市和海陵岛群、川山群岛、万山群岛、大亚湾中央列岛、南澳岛、湛江湾六大岛群的滨海旅游业。加快珠海长隆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广东海陵岛国家级海洋公园、广东特呈岛国家海洋公园、中山海上温泉度假区、汕头漾江国际度假湾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建设3-4个5A级滨海旅游景区,形成2-3个国际知名的滨海旅游度假区。

3.海洋交通运输业。加快打造珠江三角洲、粤东、粤西沿海港口群,促进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整体竞争力强的沿海港口体系。完善广州、深圳、珠海港的现代化功能,形成与香港港口分工明确、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珠江三角洲港口群。加快集装箱、煤炭、矿石、油品等大型专业化泊位建设,提升港口专业化运输能力。加快疏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沿海主要港口集疏运系统,增强集疏运能力。重点推进湛江东海岛铁路、南沙港疏港铁路、粤东疏港铁路、茂名博贺港疏港铁路、珠海高栏港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积极拓展港口的航运、商贸、信息、物流、金融等服务功能,推进临海工业港城一体化建设,建设现代化多功能港口群。

4.海洋油气业。抓住国家推进南海深海油气资源开发的契机,加快发展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储备和综合加工利用。加大海洋勘探开发力度,进一步完善近海石油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加强深水油气资源开发技术研发,提高深海油气开发的技术水平,加快开采深海油气资源。支持广州、深圳、珠海、湛江、惠州等地建设深海油气、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开发及装备研究、生产基地,积极推进省部合作,依托全国深海研究力量,研究解决南海深水油气资源勘探、开采、储运、工程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技术难题,为南海油气资源开发做好技术储备。依托油气开采,形成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链。鼓励与中海油等央企合作开发南海油气资源,在广州、深圳、珠海、湛江等地建立南海油气开发的服务和后勤保障基地。启动依托油气资源的高附加值大型能源项目,重点建设大型LNG输气、发电项目,继续建设沿海油气战略储备基地,提高油气商业储备能力。

5.海洋船舶工业。加快船舶工业结构调整。大力提升高新技术、高附加值船舶(LNG船、VLCC船、大型集装箱船、大型矿砂船、高速滚装客轮、大型汽车运输船等)的设计制造能力和船舶配套设备自主开发能力,发展以中高档游艇制造为主的游艇制造业,加快推进游艇休闲港等配套设施建设。提高船舶改装技术水平和修船效率,在做好常规船型修理的基础上,重点发展大型化、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的维修。

合理布局海洋船舶工业。以中船集团等大型国有船舶企业为龙头,加快建设广州、中山、珠海三大船舶制造基地。鼓励中小型船舶企业与大型船舶制造企业错位发展,重点发展10万吨级以下灵便型散货船、特种作业船等具有特色优势的品牌化船舶产品。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产业,重点建设中船大岗船用柴油机制造与船舶配套产业基地。加快推动珠江三角洲游艇产业园建设,重点打造珠海游艇产业研发和制造基地。鼓励东西两翼地区船舶制造企业升级改造,提升产品研发和制造能力。择机在东西两翼布局建设大型船舶修造基地。

(二)培育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

1.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积极发展深海勘察和开发设备、海洋新能源开发设备、海洋环保装备、海水利用成套装备等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广州南沙、中山和珠海为重点,打造珠江口西岸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带,推进广州龙穴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珠海中船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基地、中海油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三一重工珠海现代港口机械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建设。以深圳、江门、中山为重点,发展石油钻采专用设备制造、海洋工程大型铸锻件生产和风电设备制造。以深圳和珠海为重点,发展海水淡化设备制造、深海养殖与捕捞设备制造。

2.海洋生物医药业。推动以海洋药物、工业海洋微生物产品、海洋生物功能制品、海洋生化制品为重点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项目建设,推进海洋生物医药关键技术产业化,大力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医药新产品、海洋生物制品和海洋保健品,重点研发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病毒等海洋创新药物。建设南海海洋生物种质资源库,强化对南海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保护、研究与开发利用。加强广州、深圳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中山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华南现代中医药城、珠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建设,在阳江、湛江和汕头等地新建一批生物产业基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努力将广东打造成为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和品牌基地。

3.海水综合利用业。加快研发和推广海水综合利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推进海水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产业化。拓展海水利用领域,努力形成工业海水、生活海水、淡化海水三大产业群,建设海水直接利用、海水淡化利用示范工程和示范区。围绕钢铁、石化、造船、电力等一批高耗水项目的建设,完善和新建以海水冷却为主的工业用海水示范工程。结合沿海和海岛地区滨海居住区建设,将海水直接应用于生活用水,在人口较密集的大万山岛、川岛等海岛优先建设海水淡化工厂,在深圳、湛江、汕头等滨海城市建设海水淡化示范工程。积极开发海水化学资源及其深加工产品,重点发展钙盐、镁盐、钾盐、溴和溴系列加工产品。

4.海洋新能源产业。开展海洋能资源详查工作,制订海洋能开发规划,确定优先开发区域。加强海上风电、波浪能、潮汐和潮流能发电等海洋能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在万山群岛等条件适宜的海岛和滨海地区,建设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实验基地和示范工程。

(三)积极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

加快培育和发展技术服务、金融保险、公共服务、海洋会展、港口物流等海洋现代服务业。依托南海综合开发,大力推动海洋油气勘探、油气储运和海洋资源利用等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发展涉海金融、保险等服务业,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鼓励有条件的海洋经济企业境内外上市,探索设立海洋经济相关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相关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探索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船舶租赁等融资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海洋保险和再保险市场,探索海洋灾害保险新模式。推进海洋信息体系建设,提供海上通信、海上定位、海洋资料及情报管理等公共服务。在广州、深圳、珠海、湛江等地发展国际海洋会展业。依托主要港口和临港工业基地,规划建设港口物流枢纽和物流园区,建设一批枢纽型现代物流园区,发展各类物流和配送分拨中心。推进海洋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服务业企业,提升海洋服务业现代化水平和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高端临海产业。

按照集中布局、集群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技术先进、经济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端临海产业。

1.临海石化工业。加快推进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中委合资广东石化、中海油惠州炼化二期扩建、茂名石化油品质量升级改扩建等石化龙头项目建设。依托大型炼化龙头项目,延伸产业链,重点打造惠州大亚湾、湛江东海岛、茂名、揭阳惠来四大石化基地,改造提升广州石化基地。

2.临海钢铁产业。以宝钢重组韶钢、广钢为契机,实施广钢环保搬迁,建设湛江东海岛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同时在南沙发展冷扎板、镀锌钢板等钢材深加工产业,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两大临海钢铁产业基地。促进钢铁产业与装备制造、造船、石化、汽车、家电、金属制品等下游产业协同发展。

3.临海能源产业。加快发展临海核电、火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构建门类齐全的临海能源产业体系,推进LNG接收站及海上天然气接收终端项目建设,加快打造能源产业集群。

五、提升海洋科技和教育的支撑能力

将科技和教育作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充分发挥海洋科技和教育资源的优势,推进科技和教育资源整合,加快科技体制创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加强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充分利用国家和省涉海科技基础条件,优化配置海洋科技资源,加快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建立海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力推动重点实验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最新下设单位

欢迎咨询
返回顶部